福建 GDP 飙升八百倍,晋江民企与宁德时代双轮驱动逆袭。
为什么逆袭能成为福建的关键词,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点是,福建人既能走出去,也能走回来。
要问如今中国经济版图上,哪个省份的故事最像「爽文剧本」,福建绝对榜上有名。
1978 年,福建 GDP 总量只有 66 亿,全国第 23 位,中东部吊车尾的存在,人均 GDP 只有 273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 108 元。
但到了 2024 年,福建 GDP 已经达到 5.77 万亿,翻了八百多倍,人均 GDP 更是达到 13.81 万元,位居全国第四。
而这场增长奇迹,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福建的民营企业。
如今,福建的民营经济不仅贡献了全省 70% 以上的税收,创造了约 70% 的 GDP,还输出了一大批闽籍龙头企业,在中国商界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位置。
这期内容,我们来聊聊福建商业的逆袭。
01
我想大部分人对安踏、特步的体育用品,柒牌、七匹狼、劲霸的男装,盼盼的小面包,安儿乐、心相印(都属于恒安集团)这些日用品,都不陌生,都是些我们穿过、用过、听过,耳熟能详的品牌。
而这些知名品牌,都来自福建的同一个县级市——晋江。
1986 年的时候,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提出了「晋江模式」,指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道路。
晋江模式,可以说是福建在商业领域逆袭的一个缩影。
在 1978 年之前,晋江陈埭镇人均年收入只有 52 元。但当时归来的侨胞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机会。
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晋江陈埭镇的林土秋,听取了在香港打拼多年的哥哥给他的「不要种田,去开厂」的建议。
当时回乡的侨胞,不仅带回了大量的资金,人人都穿的皮鞋,还让林土秋看到了致富的机会,于是果断开设了洋埭鞋帽厂,制作皮鞋。这座企业,也就是后来鳄莱特的前身。
靠着皮鞋,头一年,林土秋就挣了 8 万块。
到了 1983 年,运动鞋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林土秋又顺势而为,晋江第一双运动鞋就诞生在林土秋的鞋帽厂里,一传十,十传百。看到一家靠着卖鞋就能挣大钱,当地人也蜂拥而上开始效仿。
未来「中国鞋都」创业的第一枪,就此打响。
就在陈埭镇的乌边港北岸,同村的丁明亮和丁思强分别创建了德尔惠和美克,丁国雄的乔丹也在这里。特步的丁水波则和结拜兄弟每人出资 500 元,在村边的小河旁搭起窝棚造拖鞋。
而在南岸,361 度的丁建通,靠种地捕鱼和打散工筹来的 2000 元,在自家客厅建起了一座日产 5 双皮鞋的家庭作坊。安踏的丁世忠,也在这里起步。匹克的徐景南,也用拉板车攒下的积蓄开设了运动鞋厂。
就靠着一双手,不甘心贫困的晋江人走上了制鞋的道路。
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创业年代,一片小小的土地,成为了后来中国鞋老板密度最高的地方。
他们大都有着类似的出身,类似的成长经历,也共享相同的创业经历。随着「家庭联产、手工作坊」的鞋厂运作模式在晋江普及开来,「晋江模式」雏形初现。
凭借在产品设计、经营模式上的模仿和复制,家庭作坊式的晋江鞋厂数量在 90 年代短时间内快速攀升。晋江代工的球鞋不仅畅销国内各大批发市场,甚至远销海外。
但晋江鞋征服了全世界,并不意味着晋江鞋企征服世界。
那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乎这些质优价廉的运动鞋是谁制造的。
在 90 年代,早期的晋江模式遇到了第一个瓶颈。
1987 年,17 岁的丁世忠背着 600 双鞋子北上闯荡。在北京,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只卖 20 块的晋江鞋,在他人贴牌后,转手能卖到 100,差价足足有 5 倍。
这,就是传统晋江模式的短板:
附加值低且过分依赖海外订单,模式简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上其他商品并不差异。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你一双鞋赚 15 块,我就赚 12 块,最后一双鞋的利润退化到一两块钱,谁也赚不到钱,价值全都让贴牌商赚去了。
在北京的经历,给了年轻的丁世忠巨大的冲击,那一刻,他或许终于意识到晋江的小鞋厂们,辛辛苦苦做鞋,却利润微薄的症结了。原来商业的秘密,全在那个小小的 logo 里,只要没有属于自己的 logo,就永远只能被上游剥削,仰仗他人鼻息而活。
于是在 1991 年,他返乡创办了安踏。同一时段,特步、匹克、361 度等晋江系品牌陆续起家。
创牌,就是为了突破「老晋江模式」,创造「新晋江模式」。
但一切并不容易。
创立自主品牌,只是点燃了火把,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远远不够。
此刻,又是丁世忠站了出来,以安踏一整年的利润作为筹码,豪赌奥运冠军孔令辉,喊出口号:我选择,我喜欢。
所幸,时代没有辜负勇敢的安踏,当这个口号在 CCTV-5 反复响起,安踏终于得到了它梦寐以求的燎原之势。
这让晋江的老乡们,看到了新的方向。
于是他们再一次蜂拥而上,效仿安踏开启这场营销大战:你签一个奥运冠军,我就签一个世界冠军,你签体育明星,我去找当红歌星。你赞助外国球星,我就赞助大型赛事。
2006 年德国世界杯期间,晋江企业占据了 CCTV5 大约 1/4 的广告量,运动品牌和男装品牌兼而有之。CCTV5 一度成为「晋江频道」。
至此,晋江人终于从幕后来到台前,不是作为代工厂,而是作为大玩家,开始在中国的商业版图上叱咤风云。
02
如果说晋江的崛起,代表了福建传统制造业的韧性,代表了福建人敢于闯荡的勇气。
那么宁德的逆袭,则是代表了在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面前,福建人的远见和雄心。
宁德市,古称闽东,虽然坐落于福建省东北翼的黄金海岸线上,但和晋江不一样,过去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
1985 年宁德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330 元,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达 77.5 万,约占当时农村人口的 1/3,9 个县中有 6 个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 个乡镇中有 52 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
如果说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那么宁德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地矛盾激烈,远超省内平均水平。
更令人尴尬的是,宁德的位置北靠温州,南接福州,富邻在旁,让宁德得到了一个不那么好听的名字:东部沿海的黄金断裂带。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了 21 世纪,宁德撤地立市。当时宁德的制造业产值刚刚超过农业,宁德官员们就开始邀请走出去的宁德人,回家乡投资。
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
当时的曾毓群,已经开始了创业之路,他的 ATL 在业内已经颇有声望,并且已经在东莞拥有两家工厂,正雄心勃勃地计划在杭州、江苏、山东这些地区开疆拓土。
为了打动曾毓群,宁德市、区两级政府的负责人,几年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前往东莞,登门拜访。并且拿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土地优先供给、税收最大限度返还、高级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府出面帮助企业招工、承诺完善路网等基础设施 ……
宁德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具有乡土情结的曾毓群。据说,曾毓群是以「辞职」为威胁,将一部分产能迁回了宁德。
2008 年,ATL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在宁德挂牌成立,首期投资便高达 2 亿美元。宁德的锂电产业革命,就此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序幕。
最优秀的企业家,能为一座城市带来的不止是 GDP 和税收,更有对未来趋势的洞见和产业布局的先手权。
曾毓群恰好就是这样的企业家。
2011 年,曾毓群决定将动力电池这一未来核心业务从 ATL 中剥离出来,独立发展。于是宁德时代(CATL)横空出世。
它的使命,就是为未来可能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提供基础动力。
后见之明看,曾毓群当时的决策的确是极具远见,但站在 2011 年,谁也说不准新能源车的时代会不会到来。哪怕我们所谓「新能源元年」,也是 2014 年的事情了。
但宁德市政府没有犹豫,而是果断选择了押注未来。
为了宁德时代这个未来的「链主」,市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上游最核心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到隔膜、铜箔等关键辅料,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环节,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而富有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宁德时代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宁德的招商引资模式。
过去「广撒网、碰运气」的粗放做法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围绕龙头企业的「精准滴灌」,以宁德时代供应链为线索思路,按图索骥,精准突破国内外最顶尖的配套企业。
2017 年,上汽集团,宣布其新能源整车项目正式落户宁德,如今的宁德,毫无疑问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极,甚至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高地。
2022 年,宁德市的 GDP 一举突破 3580 亿元,不仅增速冠绝福建全省,更是昂首挺进全国百强城市之列。
曾经的黄金断裂带,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黄金产业带。
谁能想到,就在 20 多年前,宁德的整个中心城区甚至只有一个红绿灯。
而让这片贫困滩涂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是一座城市长期主义的坚持,也是一家企业的远见和雄心。
03
为什么逆袭能成为福建的关键词,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点是,福建人既能走出去,也能走回来。
首先是「走出去」。
大家都知道「爱拼才会赢」是福建精神的一个外显,但反过来讲,其实是「不拼就死了」。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断言,福建「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群山连绵,却缺少高海拔山脉,也没有广阔的台地,更没有大平原的地区」。这种地理环境,让福建人自古就明白,单靠种地是养不活一家老小的。
走出去,是一种被严酷现实「逼」出来的生存本能。
无论是宋元时期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还是明清「海禁」也无法阻挡的民间出海贸易,都体现了福建人向外开拓的传统。
而这个走出去,不仅仅是体现在「地理」层面上,还在于「想出路」。
靠海的能靠出海致富,靠山的也能自己凿出自己的活路。
像「近海山区」的安溪县,依靠地区特色的茶叶,从四十年前的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安溪人还依靠这个产地优势,创立了八马茶业。
而从福建的三明市里,走出了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即使是全省最「穷」的南平,也诞生了南孚电池、圣农集团这些各自行业的龙头企业,人均 GDP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事实上,福建是全国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如果按照木桶理论来说,福建可能是短板最小的那个省份,省内各个地级市,乃至偏远县城,也能因地制宜,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优势。
至于走回来,可以看到的是,福建人在商业上,非常团结,非常善于资源的利用。
纵观改革开放史,侨胞对福建的发展就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这些侨胞带着资金、信息和订单涌回故乡,创办了福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个国家级侨胞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福州华侨大厦、福清闽江调水工程等,都是侨胞捐赠建造的。他们是福建最早的「天使投资人」。
宁德时代也是如此,打动曾毓群的除了诚意,也有回馈桑梓的个人意愿。
如果单单只是走出去,那只能实现个人的逆袭。只有把外面的资源、经验带回来,才能实现地方的逆袭。
所谓共同富裕,就是闯出更多道路,带回更多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能走出去,也能走回来的特点,并非线性叙事,而是表现在福建许多商业活动中。
例如还是拿安踏举例。晋江模式的开启,首先是侨胞走回来,带给了同乡创业的机会与资本。
而安踏从晋江走向全国,继而收购 FILA、迪桑特、克隆这些国际品牌,乃至最后收购亚玛芬体育,短短几年,就将亚玛芬旗下始祖鸟、萨洛蒙等品牌,在中国市场带向巅峰,这中间是无数次走出去与走回来的过程。
时至今日,安踏集团和亚玛芬体育总营收达到 1077 亿人民币,已经从一家给国际大牌贴牌代工的小厂,变成可以反向收购国际品牌,和耐克、阿迪这些体育巨头,坐上一张牌桌的存在了。
虽然《爱拼才会赢》是福建人精神的外显,但我认为,闽人的商业故事,用伍佰的《世界第一等》去概括,可能更为契合。
人生的环境,乞食也会出头天
莫怨天,莫尤人,命顺命歹都是一生
这句歌词的意思是:人生的环境,乞丐也会有出头之日。不要怨天不要怨人,命好命不好都是一生。
就像福建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东方第一大港」的光荣,有过上百年的低潮,也有如今改天换地的发展。
爱拼一定会赢吗?不一定的,既然有赢家,那么总会有输家。只是你要相信,潮起潮落,没有人会一直赢下去,也没有人会一直输下去。
只是无论怎样走过这一辈子,回头望去,或许不过都是:
求名利无了时
千金难买好人生。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